其实,自古以来在美食烹饪上,都有很多非常残忍的制作过程。中国是这样,世界各地也是这样。这些美食做法有些传承了下来,而大多数则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因为篇幅的原因,这里就单单的说一下大鹅吧。大鹅在古代非常悲催,简直就是标志性的,被挖空心思享用的黑暗食材。但随着文明的进步,这些糟粕必然会被唾弃!
悲催的大鹅1.0版:残忍的大鹅铁板舞
这个故事来自于清代顾公燮的《消夏闲记摘抄》:有一天他去朋友叶映榴做客,发现他的这个朋友为了吃到最好吃的鹅肉和鹅掌,会让鹅踩在被火烧的滚烫的厚铁板上。
鹅受不了烫,就不停的哀嚎和跳跃。这时候就要抓紧时间把调好的酱油醋和香油喂给鹅吃。没过多久鹅就会烫死倒在铁板上。此时鹅毛会被彻底烫掉,鹅肉呈半熟状态,骨髓滴血最是鲜嫩可口。
最极品的是鹅掌,此时的鹅掌会像扇子那么大,肥美甘腴,直接切下来蘸调料吃,据说美味无可匹敌。
顺口提一嘴,这个叶映榴还是个明朝进士。康熙年间兵乱,他遭到胁迫直接自杀了。对自己都那么狠,你觉得他对大鹅能好到哪去?
后来《清稗类钞》中也记载了这个故事,并在旁边留注:以袖掩面,惨不忍食。还算是给读书人留了一点颜面和良知。
悲催的大鹅2.0版:滚油泼鹅掌
过了几十年,出了一个文学大家李渔,他在《闲情偶记》中,又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:
一个号称美食家的朋友跟他说,他认识一个最会做鹅掌的人。怎么做的呢?先在池塘边把大肥鹅揪起来,拿滚油去浇鹅掌。鹅肯定疼痛难忍啊,就会纵身跳到池塘里,让水来缓解这种火辣辣的疼痛。
此时池塘里小船上的人再次把鹅抓住,提到岸上再加上滚油,然后再扔到池塘里。这个过程要反复4~5次,也只有这样鹅掌才能变得丰美甘甜,有一寸那么厚,简直就是人间极品。
这道理很简单,用滚油浇鹅掌,能够更多地保留鹅掌的胶质,而且经过冷热的反复刺激会肥糯的口感的同时还有弹牙的韧性。其实和白切鸡的原理是一样的。
为了尝一口美味,就挖空心思到了极点。李渔听到这里实在受不了了,赶紧打断了这个人的谈话。
悲催的大鹅3.0终极版:瓮鹅
这个故事出自于明代博物大家张澜之的《瞥惰园集》中,如果第1种会让你眉头紧皱,第2种浑身起鸡皮疙瘩的话,那第三种就是做噩梦的节奏。
《瞥惰园集》中有一个故事叫瓮鹅。说是东海县(现连云港)有一个商人叫涂德。这个家伙经常在云南贵州那边做生意,和当地的土人酋长都非常熟,经常去村寨洞府里面吃饭。
有一天他在当地一个酋长的宴席上吃到了一种肉,肉质非常白,散发着玉的温润的光芒。吃起来又鲜美柔软,这到底是什么肉呢?酋长说我这个叫“瓮肉”。想知道怎么做的,吃完饭跟我去后面的洞里看看。
在山后面的密洞里,他发现了有上百个瓮罐,每个瓮里都有一个小孩。小孩还在那叽叽喳喳的说一些不听不懂的话。酋长告诉他,这些小孩都是他养起来的瓮肉。每天只让他们吃一些乳酪,下面还有一个孔洞可以排出粪便,养三年就可以吃了。
这个涂德看到了真相,胆汁都吐了出来,赶忙头也不回的就回家了。结果过了好长时间,他还是忘不了瓮肉的味道。
所以他就挖空心思,先把幼鹅身上涂满了油来防止它长毛,把它装在小瓮里。瓮头留一个孔,正好够鹅脖子伸出来。下面留着孔给鹅排泄用。每天就不停的喂鹅吃东西,直到鹅长得胖大了,就把瓮敲开取鹅,或蒸,或煮,或炖或烧。
最有名的是用冬笋来炖,这样冬笋和瓮鹅的肉都是纯白色的,鲜美之至。被称为东海县第一名肴,闻名遐迩,也赚了不少的钱。
要说这个涂德也是一个聪明人,从瓮人的方法里找到瓮鹅的做法,算是成了巨富。但他的上升的道路上,不知道是由多少被拘束终生,哀嚎苦痛的鹅的骨头铺成的。
写在最后:
中国人热爱美食,喜欢费尽脑筋的去追求中餐的色香味意形,这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。但是从鹅身上,却有不少人故意的走歪,用残忍用匪夷所思的方法来满足口舌之欲,对鹅来说这是一种悲哀,而这种人也终会被唾弃。
孟子曾经说过君子远庖厨,不是说孟子看不上做饭的大厨。他真正的意思指的是君子有仁德,有恻隐之心,受不了飞禽走兽在自己的面前哀嚎流血,更不忍心去吃它们的肉。这其实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最原始的动物权的呐喊——反对虐杀。
只可惜鹅这种动物,中外都喜欢折腾它。法餐四大珍馐之一的鹅肝,就正是如此吗?这些自诩为民主自由的欧洲人,不也是把鹅终身关在笼里,不见天日,整天都是不停的塞饲料吗?中国古代的那些虐鹅的方法都已经被摒弃掉了,而你们西方直到今天还在虐鹅。
所以问题就是来了:到底是谁,才更文明呢?
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。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,现在关注我,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