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在人喝白酒已经很少温酒,烫酒,煮酒了。其实归根结底是白酒的酿酒工艺已经今非昔比了。
最适合温热喝的是黄酒
我国从古至今都记载了很多温酒煮酒的典故和传说,比如刘曹青梅煮酒,比如关云长温酒斩华雄等。但需要确认一点的是,他们喝的都不是白酒,而是米酒,黄酒。这种酒的度数并不高,但是有碍于当时并不完善的酿酒技艺,杂质却非常多。
这其中主要以甲醇最为致命,可在酿酒过程中偏偏没有办法去除。人们喝酒容易醉,还容易头疼。突然有一次发现烫过的酒口感更好而且喝完睡一觉神清气爽。这其实是因为在加热的过程中甲醛被挥发掉了,可以降低对身体的危害,酒的温度上升又可以暖胃驱寒。
而且在当时黄酒的口味并不好,通过加热之后各种杂醇会挥发掉,使得它更加醇厚,喝起来更顺口。
我国民间也流传着“冷酒伤肝,烫酒伤肺”的说法。明代的张澜之的《瞥惰园集》中就提到这么一个故事。
说是太仓有一个财主,夏天的时候喜欢喝冰酒,冬天的时候又喜欢喝烫的要命的酒。结果过了几年,他明显感觉到夏天气喘,冬天又浑身冰冷。后来当地老者就告诉他,热酒虽然能活血,但是对肺的损伤非常大。而冷酒当时是喝的爽了,喝多了必然让寒凉淤积在体内。
所以这位老人提议,喝酒只需要把酒温热到三四十度即可。此为不冷不热,喝下既能暖身,又不至于伤身。也正因为如此,古人都有喝温酒的习惯。
元明时期的白酒,的确有温热后再喝的习惯
忽思慧的《饮膳正要》中,就曾提到烧酒要加热饮用。特别是搭配羊肠汤,对五脏的滋养效果更好。
首先,当时白酒开始慢慢的发展起来,但技艺依然不成熟,酒内含有大量的杂质(醛类,酸类,脂类,醇类)和微量元素。所以通过加热可以让这些东西尽快挥发,在提高酒品质的同时,对身体的危害也能降到最低。
其次,当时可没有空调,没有地暖,就算是皇宫,冬天也一样冷的刺骨。再加上元代的皇族特别喜欢外出打猎,都是住在毡房里,不冻成三孙子才奇了怪了。所以在寒风刺骨中把酒温热了,烫热了喝就是最好的选择。温酒还能活血,抵御风寒,追猎物追的满头大汗,衣服一脱,爽!
特别是一些蒙古族的官员到南方来任职。冬天阴冷的天气那可是妥妥的魔法攻击,你穿再厚的毛裘都不管用。所以在跟当地汉族的上层人士交流中,他们也学会了把白酒加热,达到驱寒发暖的作用。
现在为什么白酒很少有加热的喜欢呢?
首先,中国90%的白酒市场都已经被酒精酒占据了。它们的主要成分是酒精,香精和水,如果加热后酒精就会挥发掉一部分,使得酒味变得寡淡。
其次,这些香精会随着温度挥发出来。往往温度越高,异味越浓。你会觉得这杯酒不像是酒,而像是泔水,令人作呕。所以对于这种香精酒精酒,大家就很自觉的放弃了加热,谁也不想找不痛快。
那么有的人会说纯粮酒难道也不适合温热了再喝吗?原则上来说是可行的,但真的没有什么必要了。
因为现在的酿酒工艺已经今非昔比了,只要大品牌的纯粮酒,它所含的甲醇,乙醛等物质就会非常的少。没有必要专门为了加热去去除它们。
而且现在不少做纯粮酒的酒厂,都是在高温的时候取酒。甲醛在21度左右就会沸腾蒸发掉,甲醇会在64度左右挥发掉,真正的乙醇要到80度左右才会挥发。所以只要卡在65~70度左右加热3分钟,然后再降到正常温度(21.5度-29度)取酒,就可以完美的去除这两种物质。唯一的坏处就是有些酒精会被蒸发掉,会损失一些酒。
在这种情况下,一些乡下作坊生产的纯粮酒可能还会出现甲醇乙醛超标,但是对正规酒厂来说,这已经不算个事儿了。
而且以前白酒烫酒,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酒质不行。三四十年前没有成熟的勾调技艺,酒厂也乐于把酿造出来的酒直接拿到市场上发售,而不储存一段时间。
新酒气味不正,酒臭明显,入口特别辣,不纯也不绵。再不追求品质的人也喝不下去。怎么办呢?老酒鬼就会用两种方法来处理。
一是买到之后先不喝,让它自然成熟变成陈酿,这个时间往往在1~3年左右。可以让酒中的硫化氢,硫醇等挥发性物质慢慢的消失掉,这样酒臭味就没有了。
其二就是把它加热,让酒内的活性物质加快融合。这样短时间内就可以让它催化成“假”陈酿。喝起来就没那么难受。
但是现在的纯粮酒都是勾调出来的,新酒首先存放一段时间,然后加入不同的年份酒,最终调整到合适的口感。
你说在这种情况下,还有温酒的必要吗?
写在最后:
时代在变,饮酒的方式也在变。你就别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愿意喝白酒了,就算愿意喝哪还有时间去温酒去慢慢的享受呢?
倒不如拧开瓶子直接倒就行了,不是吗?所以白酒是否温着喝,并不是最必要的。最必要的是一定要喝好酒,喝安全的酒。你觉得呢?
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。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,现在关注我,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