猪舌头不能叫猪舌头,往往会代之以其他名字。从南到北自古以来,都有这种类似的说法。主要是“舌”通“折”或者“蚀”,预示着身体损伤或者做生意亏本,所以人们都在刻意规避。
但是随着近些年时代发展,除了广东地区还比较坚持之外,其他地方也没有那么忌讳了。
前两天我回洛阳,我妈说她说话有点吞口水,而且说话时总觉得舌根硬硬的。我就跑到我家附近的菜市场里,直接问老板来条猪舌,也不说什么口条,招财,顺子一类的黑话了。
新鲜的猪舌拿回来,加一点丁香,当归煲成汤,专治口舌打结。而且每年我家都会买点猪舌回来腌成咸猪舌,吃起来弹弹的,特别有韧性。就是加工起来比较麻烦,舌头的那层舌苔必须要刮干净,否则会苦。
而在广东,还在恪守着这种传统。
老广把舌头叫脷。牛舌头叫牛脷。猪舌头自然就叫猪脷了。
(所以说,安吉丽娜朱莉的真正名字应该叫安吉丽娜·猪舌头?)
要我说,老广倒是自己说的痛快了,你考虑过牛莉和安吉丽娜·朱莉的感受吗…
很多年前我在广州的酒店里实习,刚去啥也不懂。给老师傅端菜的时候,随口来了一句“这猪舌头卤的好棒”…结果可想而知,被老师无一通教训,下次就再也不会忘了。
主要是因为舌头的舌,和粤语的“蚀”读音相近,舌头就变成了蚀头…你舌头舌头的叫,等于天天骂人家亏本。对于好讨彩头的广东人来说,他能饶过你吗?
更有意思的是刚去广东的时候水土不服,一嘴大燎泡,天天昏头昏脑的。去看医生的时候,医生居然说了句:伸条脷出来比我睇下…好嘛,连人舌头都不能叫了,只能叫人脷?。
最后说点有意思的
广东是古汉语保存的最完整的一个地区,粤语也完美的保留了古汉语中原雅言的九声六调。所以对雅言在生活运用中的语言避讳,也做到了极大保留。
比如丝瓜,按照粤语发音类似于输光。这明显太不吉利了。怎么能输呢?当然要赢,但是赢也不好听啊。那就只能叫胜了!所以丝瓜不叫丝瓜,而叫胜瓜。在这里我就想抬个杠——为什么竹丝鸡就不改了呢…
再比如我们在很多地方电线杆子上随处可见的“有空房”,但你在广东也是绝对看不到的。因为在粤语中“空”和“凶”同音,谁能把自己的房子当成凶宅呢?所以,在广东你往往能看到的都是“吉屋出租”,因为吉凶是对立的嘛。
是的,固有的文化习俗和语言艺术,让粤语就是这么有趣。
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。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,现在关注我,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