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米小米,大家都只认个小米吗?哈哈。说实话,我刚进到这个问答里面,还以为大家在给雷布斯打call呢。好像除了小米,古代打仗什么都吃不上是吧?
古代是没有罐头压缩食品这种高端军粮,跟解放军现在的伙食肯定没法比,当时吃饭只能图个肚饱,想吃好的基本没可能。但说真的,如果战事顺利,当官的吃的东西也是不少的。
总的来说,古代军粮主要有这么三个特征:
- 耐饥扛饿,易储存,不容易腐烂变质。
- 主粮为主,但士兵和当官的待遇天差地别。
- 奉行走哪吃哪,以战养战,就地搜刮军粮。
所以虽然隋代以前,行军打仗时以小米和未发酵面饼为主。但其实深挖起来还是挺有意思的。
中国和西方的主要军粮。
春秋战国时期。北方中原地区以小米为主,而函谷关以西的秦国,则小麦和小米样样丰盛。到了南方,楚国以糯稻为主,而江南地区的吴越,则以籼稻为主。
在那个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时代,小米和小麦的亩产量自然大大的高过糯米和稻米。所以单就这一点,南方就没有统一北方的可能了。古往今来打仗拼的都是后勤,小米小麦能吃饱还不容易饿,打起仗来自然是乌压压的猛冲。
这种情况在秦统一六国的时候尤为明显。秦国发明了小麦粉锅盔。这种硬面饼子,甚至可以挡住弓箭。所以很多士兵都把它挂在外面当盔甲用。
也正因为锅盔的普及,秦军(赵国后面主要也是硬面饼子做军粮)可以两天两夜不用埋锅造饭,行军神速,还能出其不意的打你埋伏。但是六国就不行了,走了半天就要停下来煮点小米干饭吃。这一冒烟儿,不就自我暴露了吗?
所以秦兵打仗的时候会锅盔和小米各带一半。应急就是锅盔,如果真的可以埋锅造饭了,那么就熬小米粥吧。当时规定就早饭半斗小米,晚饭1/3斗小米,这饭量也是够大的。
隋代,南北方的生产力差距已经变得比较小了。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得大米的产量开始赶上北方小麦和小米。从那之后军粮也多以小麦和大米为主,小米也差不多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到了明代,基本上军粮都变成了大米。当时的制作技术会把大米先蒸熟,晒干,再蒸再晒,直到米粒成为生的三倍大,就可以背着去打仗了。这种军粮称之为飨饭,哪怕不用生火,用水泡一下就能吃,大大提高了效率。如果加点菜肉一起煮出来,那味道就更好了。
(看到桌子上的面包了吗?)
而在西方,因为更适合种植小麦,所以从古埃及开始,一直到古希腊,古罗马,面包都是最主要的军粮。特别是在古罗马时期,小麦不足是特别影响士气的。哪怕就算有肉而没有面包,军队都有可能导致哗变。没办法,碳水能给我带来欢乐。
所以相对于中国军粮的演变史,西方其实是乏善可陈的。
中西方的军粮配菜的多样性
其实行军打仗,除了吃主食,能吃点别的肉菜调剂是最不错的。但是当官的却能品尝到一些不一样的饮食调剂。
猪油
因为植物油的榨取需要技术,所以直到宋代才开始普及植物油,在此之前,动物油脂是绝对的美味佳肴,而且特别容易榨取。
《齐民要术》中就记载了如何炸猪油,而在《大荒纪年》中则明确的提到猪油已经用于军粮。但这种喷香的油脂肯定不可能给你小兵吃的。所以军官在战事不紧的时候煮上一锅好饭,再挖点酱,浇上一勺猪油。猪油拌饭,蔡澜都说好。
各种肉干和腊肉
在当时吃肉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情,但不等于说就没得吃。把羊肉猪肉腌制后晒成肉干,这就跟现在的能量棒一样,行军打仗的时候来一根瞬间就能恢复体力。
所以军官以及比较富裕的士兵,都会在出征前尽量多准备一些肉干。这些肉干不光可以自己吃,甚至在军队中还可以当做以物易物的临时货币使用。
比较出名的就是宋代宗泽带的腊肉,这就是金华火腿的前身。
酥酪和冰酪
《齐民要术》中不光有它的做法,而且明摆着告诉你,经年不坏以供远行行军之用。其实这种所谓的酥酪,就是现在的干酪。在一年最热的时候,把牛奶煮熟,取一层奶皮,拿出去晒干,然后继续煮继续取皮继续晒。
然后把它们揉成团,再次晾干就行了。而所谓的冰酪并不是说它是奶酪冰淇淋,只是在干酪中混入了大颗粒的冰糖罢了。毕竟北魏鲜卑游牧民族出身,喜欢牛羊奶,说得过去吧。
各种酱。
古代人有做酱的狂热,而且一些酱的味道你想想就会浑身发抖。比如把鱼做成酱后要混入蜗牛,以及其他莫名其妙的东西。你还先别说吐,这可是周天子的特供!一般人还吃不到呢。
所以当时行军打仗时都会带一个一个的小罐子,罐子里装着各种酱。煮饭的时候挖一点尝尝味道。要不顿顿干吃饭…谁受得了。
最奇葩的醋布和盐布
醋这个东西好,开胃解暑,但是不容易带啊。酱已经是瓶瓶罐罐了,你再带点醋?你们是山城罐罐军吗?
所以,从唐朝开始,军队就把麻布放在醋和高浓度盐水里面浸泡。晒干之后,味道就会深入到布中,吃饭的时候舔一下就行了。其实这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。
西方的美酒
而在西方,品种也一点不比东方的少。古罗马在出征时,葡萄干,各种水果干,肉干,各种盐腌制的海鱼都要带够。
(陶罐子里就是葡萄酒)
但是西方和中方非常鲜明的一点不同是他们出征时要带大量的酒。比如古罗马出征,一定要带很多葡萄酒,不光喝,还可以拿来消毒。最初是装在小罐子里的。但是这种罐子太烦了,陶制的装不多还容易碎。直到后来打高卢人的时候,发现高卢人用来装啤酒的橡木桶挺不错的,皮实。虽然重,但是可以滚着跑呀,于是便把葡萄酒也装了进去。
这就是为何现在的葡萄酒多用橡木桶来装,而橡木桶也赋予了葡萄酒各种不同的风味。其他酒,比如威士忌也乐于凑这个热闹。
所以西方军队自古以来都有喝酒的传统。哪怕到了二战,各国的随军军粮里也得有酒。否则比没饭吃还更影响士气,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毛子。
以战养战的随机军粮收集
这里最典型的就是迦太基的汉尼拔和汉代的霍去病。这两位都是运动战的宗师级别人物。汉尼拔翻越阿尔卑斯山,基本上把能搜集到的所有东西都吃完了。
而霍去病更狠,带着骑兵天天去匈奴家吃饭。基本上所到之处,鸡犬不留。而以战养战中最典型的军粮,就应该是捕捉的猎物和缴获的牲畜了。
到了邓艾偷渡阴平时,因为轻装上阵不可能带军粮。再加上部队规模比较小,则多以打猎为生。你说有多少猎物让他们打?所以真到打下江油城时,他才真真的舒了一口气。
这里不分东方西方,应该大家都是一边吃着手把肉,一边吃着烤全羊。载歌载舞,其乐融融。今朝有肉今朝饱,哪管明天喝北风。而在中国很多史书中,都有“炙”的记载。这其实就是抢了人家的羊就地烤吗?辛弃疾不还说“八百里分麾下炙”?
另外我记得汉尼拔在翻越阿尔卑斯山时,带了很多北非象用来驮辎重。这种象比骡子大不了多少。我估计他老小子也没少吃,如果有机会的话,我真想尝尝大象肉是啥味道。
写在最后
其它还有一些比较奇葩的军粮。比如三国的时候,袁绍在河北摘桑葚吃,袁术则在江淮地区摸鱼捉虾。其他军阀没什么吃的,只能把人肉晒干当军粮。
这种军粮曹操可没少吃,直到后来因为囤田,才解决了他的粮食危机。但是过惯了苦日子,说什么都不肯拿粮食酿酒。直到后来粮食吃不完了,才半推半就有解除了禁酒令。
其实,3000年中国古代史,除了小米小麦大米,最多的可能就是人肉了。臧洪守城什么东西都吃完了,就把自己老婆分给属下吃了。南北朝两脚羊,汉人被蛮族吃出心得了。唐代张巡守城,不也没办法吃了很多人吗?黄巢就不说了,甚至到了明代,祖大寿吃的少?我估计他都能写一本人肉食谱了。
那现在呢?70年代的时候一位记者去巴布亚新几内亚探险。当时两个部落械斗,休息的时候两边都正大光明的掏出人肉在那啃。
记者说,其中有一个20多岁的土人津津有味地啃食一只胳膊。那表情,就像在吃最上等的小牛肉一样。
本回答到此就告一段落了。笔者长期更新美食相关深度文章,现在关注我,可以使您成为餐桌上的灵魂人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