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药煎熬要注意,认真记住三句话。“一个明确,二个步骤,三个切记”。正确的煎熬中药,绝不可以草率!
中医药治疗,准确诊断、精良配方,优质药材,都离不开煎熬这一环节。“编筐编篓重在收口”!正确煎熬是充分发挥中药最佳药效,达到中医治疗疾病的最优目标,确保治疗全过程的高标准的必要保障。李时珍说:“煎煮者,鲁莽造次,水火不良,火候失度,则药亦无功”。
一个明确
中药材种类繁多,首先一点就是明确哪些药“先下(先煮)”、“久煎”、“后下”、“泡服”、“烊化”等。
根据中药的成份和功效来确定。
1、先下、久煎
先煎的目的就是为了延长药物的煎熬时间。
矿物类、介壳类它们质地坚硬,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,如生龙骨、生牡蛎、生石膏、代赭石、等,都先煎熬。
毒副作用较强的药物,通过煎熬减轻和降低它们的毒副作用,如附子、乌头为降低毒副作用,都加长煎熬时间,先煎熬1-2小时,使乌头碱逐渐分解,大大降低毒性。
附子炮制去毒一直流传着“九蒸九晒”的方法,就是这个道理。
2、后下
后下的目的是为了减少药物因煎熬时间过久,有效成分散失。
发汗类的桂枝、紫苏等;气味芳香类的薄荷、砂仁等;易挥发类的大黄、番泻叶等,久煎容易破坏它们的有效成分,都在其它药物煎好前5-10分钟入煎即可。
好比我们日常烹饪一样,炖鱼、煮肉时,鱼和肉要先入锅中煮,青菜类等肉快出锅前再下入锅中。
3、泡服
对于一些有效成分易溶于水,或者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中药,就采用泡服的方法。如番泻叶、金银花等。
现代中药养生非常盛行,很多中药都成了泡服的常用品,如大枣、枸杞、菊花、西洋参、黄芪等等,效果也还都不错。
4、烊化
也称为溶化,指一些胶类及粘性大又易溶的中药如阿胶、鹿角胶等。将它们置于容器内,加适量水,加热溶化或隔水炖化后,再兑入其它药煎液中混匀分服。
现行的用阿胶养生族,多半都自行如此操作,既简单、又方便。
二个步骤
就是泡和煮!一泡,二煮。
一、泡
主要考虑时间、水位、水量。目的是让中药的组织内部充分吸收水分,便于煎出中药的有效成分。
中药的药性和药味,通过浸泡,调整,降低其毒性和副作用。如古人就认为:“附子不怕煮不够就怕泡不透”。可见“泡”在中药煎煮中的重要性。
1、时间
在煎熬前,加冷水将饮片浸泡20-30分钟,个别药物可泡1-2小时。不宜使用60℃以上的热水浸泡中药,容易使药材组织细胞内的蛋白质遇热凝固不利于有效成分泡出来。
2、水位(水量)
头煎,没过药面3-5公分。二煎,没过药面2-3公分。
头煎,第一次煎煮。二煎,第二次煎煮。小儿内服汤剂可以适当减少水量。
二、煮
主要考虑时间、水量、火候。
煮中药,掌握方法,是将中医的个性化治疗进行到底的最好方式。如果信中医、看中医后用其他方式代替自己煮药环节,这样会有违背选择中医药治疗和调整的初衷。
1、时间
煎熬时间的长短,常与水量、火力、药物吸水能力及治疗作用有关。中药煎熬一般分头煎和二煎、三煎。
滋补类药:头煎30-40分钟;二煎25-30分钟;三煎15-20分钟。
一般药物:头煎20-25分钟;二煎15-20分钟;三煎10-15分钟。
芳香解表类:头煎10-15分钟;二煎10分钟;三煎5分钟。
2、水量
煎药水量要适度。大约3碗水熬剩下1碗水的样子即可。
在煮药容器中加水量,头煎根据药物的煎煮时间适当调整,水面超过药面3-5公分,感觉水量不足,可以加开水,不可以加生水。二煎参考头煎的水量,水面高出药面2-3公分。其余参考头煎。
3、火候
煎熬用火应当遵循“先武火(大火),后文火”的原则。武火煮沸后调文火继续煮到规定时间。解表药多用武火,补虚药多用文火。
注意在煮的过程中要随时搅拌,保持火、水、药的充分接触,药效更好的煎出。
4、煎液量
煎后余200-300毫升,分2-3次服。
三个切记
1、器皿
切记不可以用铁锅、铝锅等,易影响中药的药性。
选用陶罐、砂锅、不锈钢锅,根据自己的条件使用即可。
2、存放
中药煎煮好了,一般都要喝几顿,存放时间要掌握。
存放时间最多是3-5天。常温下1天为宜;冰箱保鲜存放3-5天,取出后最好待药汁达到常温后再热后服用。
3、再加热
最好热水隔水烫或再加热沸腾后待温度适宜喝下。不可以用微波炉加热,避免产生影响药效的结果发生。
中国人"看"中医、“用”中药应该是对一种文化和历史的传承,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的依赖,中医药带着我们的基因,跟我们有着无限的契合,在健康和生活中它都会承担起为我们服务的重任。
自己动起来,让煎煮中药成为传承文化、养生保健的一项实操技能吧!
请您阅后给我留下意见和建议,不胜感激!
我是一名中医高级讲师,你我在文章中“遇见”,期待下一次重逢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