内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,由于这个自治区非常的狭长,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是有东北口音的,比如呼伦贝尔、赤峰、通辽,以及锡林郭勒盟东部的一些其他地方。所以这个题目本身有点不够严谨,并不是生活在内蒙古的人都习惯一边切肉一边吃,主要是蒙古族人才有如此的特色美食习惯,而且现在他们也不是吃什么肉都边切边吃的。
蒙古族人真的习惯一边切肉一边吃吗?
随着社会发展、各领域的科技进步,其实现在全国人民的饮食习惯和方式已经很相似了,比如大多数家庭也都吃一日三餐、也都有煎炒炖煮的家常菜。但还是有一些特色的习俗、独特的美食还得以保留,比如“手把肉”就是其中最值得品尝的一种,而蒙古族人现在一般只有在吃“手把肉”的时候才是一边吃一边切的。
“手把肉”故名思意,就是吃肉的时候一手抓、把着带骨的羊肉,然后另外一只手持小刀将羊肉切下来,讲究的是活羊现杀、边切边吃,颇具蒙古族游牧民居的粗狂气息。更传统一些的可能还会采取“掏心法“杀羊,据说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让羊血泵到全身、让羊肉更加鲜嫩。
而草原上放养着的”有主的野羊“肉质自不必多说,只要佐以少许食盐就能最大化它充满原始气息的鲜美,所以确实蒙古族人有边切肉边吃的吃法。
当然有同样吃法的也不只是蒙古族同胞,还有鄂温克族、鄂伦春族、达斡尔族等游牧、狩猎民族的同胞们也是如此,都有各自特色的手把肉吃法。
那么为什么蒙古族人会有边切边吃肉的习惯呢?不能都切好装盘再吃吗?
其实这就跟有些地方制作腊肉的原因一样,在最初的原因基本都是“现实条件所迫”,在随之往后就慢慢变成了习惯、特色,最终作为传统留了下来。对于游牧生活的蒙古族人来说,“手把肉”这种边切边吃的方式是最适合的,主要原因也就两大类。
原因之一:方便快捷
手把肉的做法再简单不过了,活羊现宰后进行简单的扒皮、分割,加少许佐料入锅煮熟即可。有些会稍微加点盐入底味,但更多的是盐都不加,吃的时候蘸些调料就可以了。
在很早以前的草原上,杀羊后就算想进行细致的分割和改切也没有菜墩子之类的工具,而且也缺少用来装盘盛放的大量碗盘,毕竟游牧生活携带这些不太方便,草原上也没有大树做菜墩,也建不了烧瓷、打铁的工坊。
所以在早期的草原上要想将熟肉或者生肉做精细的改切、剔肉再装盘不太现实,这种大块炖煮,出锅后边切边吃的方式是最方便快捷的。
原因之二:大块煮肉更嫩更香
咱们一般炖肉吃基本都是炖肉块,没有说炖肉片、炖肉丝的,切片和切丝之后肉与汤水的接触面积大了无数倍,风味和肉汁流失的速度也非常的快,所以基本上只要以吃肉为目的炖肉,那肯定都是切大块入锅的。
大块炖煮的时候虽然多余的血水和组织液也会排出,但是等肉的外层熟化之后,内部的肉汁和风味就被很好的锁住了。所以直接大块炖煮可以极大的保留肉的原汁原味,虽然对于有些不太常吃羊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有点羊味、膻味,但对羊肉爱好者来说,吃羊吃的就是这个鲜香风味。
而且草原上很难有专业一些的炉具和厨房,这个难以把控的火力也不太容易烹制精细的菜肴,大锅炖煮是显而易见的好选择。
虽然现在情况不同了,但还是因为一些原因保留了这种边切边吃的“手把肉”吃法
其实现在如果去饭店里点一份“手把肉”,很多时候还是会切好了端上来,至少也会进行简单的分割,让客人好下手,不至于吃的太狼狈。但是如果到内蒙去玩,在草原上吃“手把肉”的话,还是能体会到这种自己上手切肉吃的原始风味的,这么做有一些好处。
首先是体验新鲜,玩笑一点说的话,旅游其实就是从自己活腻了的方式里逃出来,然后逃进别人活腻了的方式里去。所以这个大块炖煮、自己边切边吃的粗犷方式还是挺吸引游客的,这种体验相对用筷子夹着各种精致小炒、家常菜吃来说很新鲜。
其次是美食习惯的传承,“手把肉”这种吃法最初就是因地制宜的不得已而为之,这就跟腊肉、火腿的产生原因是一样的,如果在古代就有冰箱的话,那根本就不会有腊肉、火腿诞生的契机,更别说传承称为家乡美食了。
但是时间长了之后,这种“现实所迫的因地制宜”就会发展并传承为一种习惯、一种偏好,所以几乎每个人都最爱自己的家乡味道,最习惯家常菜的家常吃法,那么这种“手把肉”边切边吃的习惯得以保留也很顺理成章。
那么以上就是这次关于“蒙古人吃肉为什么要边切边吃”这个问题的解答了,如果让大家选择的话,你会选择“手把肉”这种粗犷的方式,还是直接整整齐齐的切好了再吃呢?
对于美食制作、饮食知识和美食轶事有兴趣的朋友,可以点个关注支持一下,以后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关内容!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